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作序,此为之首″。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朔”、“元正”、“正旦”、“新正”、“元辰″、“元春”等。这些称呼是历史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
我国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日;商代在十二月初一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以后历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一样釆用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但民间还是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农历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南方没有吃饺子这一风俗)、围炉、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一年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谢邀!
春节,现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候有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称呼,俗称年初一。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文献,《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上书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早之征也。”《晋书》也有记载“其时正朔立春”,到了南北朝时,春节则指整个春季。
民国时期,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便把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春节。
根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夏代时叫“岁”,商代时叫“祀”,周代时叫“年”。现在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却是不同的。我国古代的字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字的本义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禾一般一年一熟,“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关于“年”的另一个传说则是,“年”在古代是一种猛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村挨户地觅食人肉,害人性命。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一个村庄,碰到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听到半空中响起的啪啪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年”逃到别的村庄后,看到人家门口晾着的大红衣裳,不知为何物,吓得掉头就跑,后来又来到另一个村庄,看见一户人家里灯火辉煌,刺得他头昏眼花,只好逃走了。人们由此得出“年”害怕三种东西:响声、红颜色和火光。为了抵御“年”的侵袭,就有了后来的贴放鞭炮、贴春联和通宵守夜等习俗。
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即过年的前一夜,叫做除夕,也叫团圆夜,是新旧交替的时候,除夕守岁也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来驱逐“疫疬之鬼”(夕),便是“除夕”的由来。除夕晚上,一家人熬夜守岁,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北方地区在除夕晚有吃饺子的习俗,做饺子要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字又与“交”谐音,寓意更岁交子,相聚之意。南方过年则有吃年糕的习俗,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步步高升。
春节是汉族字重要的节日,而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藏族、苗族、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形式不一样。例如藏族的除夕之夜,就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而满族的春节则要礼拜两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