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是纵马驰骋、弯弓射箭。
朱棣看到自己选立的储君如此无能,怒从中来,命令削减朱高炽的饮食,逼他减肥。朱棣的削食减肥计划十分严苛,给朱高炽提供饮食
的供膳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偷偷地把自家的饭菜拿给朱高炽。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人将供膳官剁成肉酱,施以醢刑。
以上两个故事表明,朱棣对朱高炽确实十分不满,尽管是恨铁不成钢,但也是在太严厉了些。不仅如此,就是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得来就已经十分侥幸了。
概括来说,朱高炽之所以得立为太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传统礼法的限制。在名分上,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自西周以来,中国就实行着嫡长子继承制,至朱棣时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两千多年累积下来的传统,早已根植人心,牢不可破,朱棣纵然胆大无忌,也是不敢轻易越礼的。
二、
文官们的支持。在立储之初,朱棣曾就此事询问过朝中官员。官员们表现出了文武两极分化的局面。武官们力推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而文官们则坚决支持朱高炽。对
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朱棣心里十分明白,朱高炽虽然体胖有疾,却是真正的心存仁爱,而且他也确实无过,身具才干。
武将们支持朱高煦,无非是他曾在靖难之役中出力甚多,他们之间算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战友”。至于朱高煦本人,则莽撞无谋,徒有一身勇力,并不适合继承帝业。任何一个朝代,打江山时可以全凭武将,可要想治理好国家则不能没有文官。因此对于文官们的意见,朱棣是不敢置若罔闻的。
三、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高炽本人虽然肥头大耳,可他却有个英俊倜傥、才华横溢的儿子朱瞻基。
由于隔代亲的缘故,朱棣十分喜欢朱瞻基这个长房长孙,认定他将来必为“太平天子”,不仅立他为皇太孙,而且打仗巡视时也都带着他,着意对他进行培养。
当朱棣对立谁为太子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曾询问过大学士解缙。解缙先是夸赞了一番朱高炽:“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然而朱棣却不以为意,“帝不应”。也就是
说,朱高炽仁孝与否,在他眼里无关紧要。紧接着解缙又说道:“好圣孙!”这里指的是朱瞻基。朱棣听后大为赞同,“颔之”,点头称是。于是,不久之后朱高炽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皇储,并不是朱高炽本身有多优秀,而是另有原因。从朱棣的态度以及语气中可以看出,朱高炽之所以没有被废掉,只是因为他有个贤惠的妻子;而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则是因为他有个优秀的儿子。对于这些,朱高炽自然是了然于胸的,则他对父亲朱棣的感情如何,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
朱高炽居皇太子之位共二十年,由于父亲朱棣的多疑雄猜,其间多灾多难,人称“多难太子”。综合来看,朱棣对朱高炽的打击主要有三次。
永乐八年(1410年),因朱高煦进谗,支持朱高炽的大学士解缙被贬谪到交趾。明成祖北征蒙古时,解缙到南京述职,在拜谒了时任监国的朱高炽后,又返回了交趾。朱高煦则趁机再进谗言,指责解缙只见太子不见皇帝是“无人臣礼”。
朱棣大怒,下解缙锦衣卫,同时又把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等太子属臣心腹下狱鞫治。后来解缙、王汝玉二人死于狱中。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再次北征,八月回师北京。朱高炽遣使迎驾,朱棣却嫌他行动迟缓,认为太子是有意怠慢自己。遂将辅佐太子的侍读黄淮、侍讲杨士
奇、正字金问、洗马杨溥、芮善一同下狱。杨士奇不久出狱,而黄淮、杨溥二人则一直被关押了十年,直到朱高炽即位,二人才被释放。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北巡北京,朱高炽再次留守南京监国。当时南京有个陈千户,因擅取民财被贬至交趾,后又因功被朱高炽召回。这本是极为普通的人事变更,但朱棣却听信一面之词,将东宫属臣梁潜、周冕下狱,以示对朱高炽的薄惩。后来二人也都死于狱中。
其实,在定储之后,朱棣已无意易储。但他的权力欲望实在是太强,之所以接连打击朱高炽,只是为了告诫他要恪守本分,不要夺权。
但他的儆戒之举却让朱高炽无所适从,精神十分苦闷,百无聊赖之际,他转而纵情享乐,以求得解脱。这导致了朱高炽健康状况的恶化。朱高炽登基十月而亡,具体原因虽未查明,却必然与此有关。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