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100的云南,有多极致?

2024-06-25  虎思国学网  阅读 862


粉妆玉砌的冰雪仙境——盈江县“诗蜜娃底”。摄影/朱边勇

-风物君语-

滇西的大宝贝

云南的孔雀尾

神奇星球在哪里?

黄草戚戚的田野风吟遇见粉妆玉砌的冰雪仙境,当莺歌燕舞间的森林热恋串起自在如风的山水蜜语,这座云南的神奇福地,似乎总能把我们的美梦稳稳托起,轻轻环抱。

被誉为“云南七彩飘带”320国道,在离开浪漫的大理后,选择了神秘的滇西之地。随着海拔的不断下降,气候变得温和宜人,这趟横跨六省的公路旅程越来越接近它的曙光——

▲ 和德宏一样位于滇西之地的怒江大峡谷。图/视觉中国
 

瓜果飘香的林荫间,特色的傣族民居接踵而至,与江岸丰茂的热带雨林相映成趣。远处,上帝的桥梁——高黎贡山(南端西支)把这里当成了境内最后一处休憩地,来自雪山与深谷间的自由之河——怒江,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奔腾不息。

被怒江环绕着的高黎贡山。图/视觉中国

这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此刻这颗滇西的璀璨星球,身处莽莽苍山,心怀皎皎明月,恬静地嵌在这幅壮丽与柔情并存的山河画卷里,哺育着淳朴烂漫多彩民族人

 

 景颇族目瑙纵歌。摄影/朱边勇

与昆明的秀美明艳,大理的风花雪月,西双版纳的热情迷人不同,德宏的婀娜多姿,藏着诗意小城在青山绿水间散发的温柔气息雄伟的横断山脉霸气的怒江之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磅礴气度,也藏着属于边城名镇飒爽英姿万丈荣光

 

作为被造物主偏爱的动植物王国,这里有翩翩起舞的犀鸟,也有能空中劈叉的蜂猴,走在路上,一不小心便会落入甜蜜的“险境”——

 

▲ 萌翻了的蜂猴。图/视觉中国
 

暖风掠过,缀满枝头的菠萝蜜与香芒重重地擦过脑瓜顶。就连当地人也常调侃:“我们德宏呀,即便是在土地里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一半是天赐,一半是磨砺

如果有一条河流可以代表神秘的云南,怒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条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南麓的“野性长个儿”穿行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腹间,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库县,形成了长达三百公里的大峡谷奇景这般波澜壮阔,到了下游河谷,却把不多的温柔许给了德宏

 

▲ 属于怒江的温柔。摄影/庄郁蔥

 

在傣族语中,德宏以怒江下游命名,因为在华夏大地上,德宏州钟山乡成为了怒江的最后一处家园。作为中国唯一一条没有建造大型水电站的河流,怒江骨子里的恣意潇洒还予了德宏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水漾岁月

 

▲ 如世外桃源般的芒市田间。摄影/庄郁蔥

以山谷为限,从云贵高原的边缘和横断山西麓,到盈江县的羯羊河谷,这段穿越崇山平壤的过渡带,海拔落差高达2800米;

 

以流水为界,从中国的“千面郎君”怒江到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在这片山水相间的区域里,间杂的大盈江、瑞丽江、龙川江与高黎贡山、大娘山等山脉,将德宏分割成了几十个“百里不同风”的富饶坝子。

 

▲ 航拍芒市田间。摄影/钱民富

 

无论是平坦辽阔的金黄稻田,还是云雾飘渺的高山仙境,德宏的变气质在山河风物的滋养下好似浑然天成。

 

多样的地形地貌,配合南亚季风从印度洋裹挟而来的充沛水汽,造就了德宏丰富的生态资源。在这里,一棵树的崛起便有一座森林的希望,一群飞鸟掠过就能覆盖整片天空。

 

▲ 芒市丰富的生态资源。摄影/董有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面貌,不仅创造了歌舞争鸣的热闹场面,也见证了稀世奇珍的呱呱坠地——世界上最小的猛禽红腿小隽也曾在德宏傲立枝头。

 

奇妙多姿的德宏,在历史上也早有芳名。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哀牢国”,还是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这些称谓尽管因为史实留白,并没有成为德宏的立身之本,却给这处西南边陲之地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 笼罩在神秘日出下的勐焕大金塔。摄影/wzkDREAM 图/图虫·创意

西汉时期,一条沿着四川成都出发,从德宏(古代不韦县周边)出境通达印度和中东的“蜀身毒道”,经由外交家张骞之手,在奇危虚险的地理环境中,接下了川滇商贸文化交融的重任

 

直到东汉永平,德宏地区正式由中央政府设立县治,这座滇西的宝藏城市变得越发熠熠生辉

 

▲ 图一 芒市银塔。摄影/卢思维;图二 诗蜜娃底的冬。摄影/朱边勇
 

二十世纪抗战时期,在原有西南丝路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扩建的滇缅公路诞生在以血肉铸成的历史篇章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沿海港口和东部的陆路交通线,危难当头,由滇西人民南侨机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挺身而出。

 

他们历经九个月的风餐露宿,在悬崖峭壁与江河交错间筑成了一条“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这条被西方媒体称作与长城并肩的奇迹之道,成为当时支撑中国唯一的输血管和生命线。

 

▲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这里曾是中缅印交战的交通大动脉。摄影/五月十三ZZ,图/图虫·创意

西南丝路的重塑,也展开了德宏的壮丽画卷。作为滇缅公路的国内终点和“一带一路”上的黄金口岸,从“德宏畹町”“中国畹町”,再到“世界畹町”,这座被戏称“一步上坡,一步下坡”就能走完的“袖珍城市”,却留下了无数民族英雄的纪念碑,浓缩着中缅友好往来的发展史

 

▲ “一寨两国”景点。上图摄影/钱景泰;下图 摄影/W_Yan王龑 图/图虫·创意

高原人的牺牲,终在滇西的土地上结出了美丽的果实。所谓生逢其时,大抵也有几分于苦难中铸就的一身荣光。


3/100的云南,到底有多极致?

过去,在人们心里,有以四时美景唯新的朗天阔地,也有借自然风物咏情的人文城景。然而在德宏,这儿也可以是十二时辰变换的魅力秘境

 

▲ 芒市全景。摄影/岩晓

芒市 | 从人间到天堂,只需移步这里的晨昏

 

身为德宏的州府芒市并没有给人一种升级的矜贵之感,反而和它的名字一样,干净朴实,带着几分光芒浸染下的朦胧美。这座和佛文化颇有渊源的城市,传说因佛祖路经此地,正值晨光熹微,从此便有了“黎明之城”的雅号。

 

▲ “黎明之城”。摄影/岩晓

 

等到黄昏满霞时,坐落于雷牙让山顶的金银塔,一改半掩面庞的羞红腼腆,只留下星光霞彩披身的绰约风姿,它们点缀着芒市的碧水蓝天,也照亮穿梭如织的夜行人。

 

▲ 黄昏时的金塔。摄影/庄郁蔥

而在晨昏之间,又交错着被傣家人视为爱情信仰的“树包塔”,集古朴、典雅、绮丽于一身的珍奇园,隐匿在漫漫山河中的孔雀故乡

 

▲爱情信仰“树包塔” 。摄影/万瑞

陇川 | 与太阳对歌,金光熠熠

 

有人说,在陇川,做一头牛都是惬意的。这种惬意到了山田遍野的户撒乡,成了一种对生命律动的回应。晨起,放牛人领着自家的崽去草原上觅食、晒太阳,等日暮西山,再无需人牵着,它们自己便能拐回来时的路。

 

▲金光熠熠的户撒乡 。摄影/朱边勇
 

不同于北边的“葫芦丝之乡”梁河,这个在傣族语中被译作“太阳照耀的地方”的县城,有唱不尽的田野风吟。它对莹莹暖光最好的致意,来自春天那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

 

▲ 上图 一头惬意的牛。摄影/桂金再;图二 “太阳照耀的地方” 。摄影/朱边勇
 

每到花开的季节,暖风一吹,整个坝子似金浪翻腾,让人禁不住抚上那嫩黄色的脸颊,等着柔软的花瓣荡漾过心间,刹时漶漫如水,泛滥成海

 

盈江 | 野趣十足的人间秘境

 

中国境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有三种出没在盈江的画卷里。这类被誉为动物界最忠烈的爱情使者,也在用自由腾飞之势表达着对盈江的极度眷恋。而这份依恋中,还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中国印-缅热带生物地理区之最

 

▲ 双角犀鸟 。摄影/朱边勇

 

江河纵贯,山高谷深的盈江完全继承了德宏“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环境,仅在当地的羯羊河谷中,部分热性植物的占比甚至超过了号称“热带雨林基因库”的西双版纳

 

▲ 上图 “中国犀鸟谷”。图二 棕颈犀鸟 。摄影/朱边勇

在盈江,你可以遇见一个“微缩的中国”,这里有被誉为“香格里拉”的诗蜜娃底春时梨花雪,冬令犹塞北,闲来如野鹤,牧歌彩云间,有深藏不漏的“千岛湖”凯邦亚湖:岛水相连,又与碧蓝交会,遥遥望去仿若蓬莱仙境

 

▲ 盈江县昔马镇。摄影/朱边勇

 

还有滇西的“小庐山”大娘山:山间清泉汩汩,流水潺潺,奇珍药材遍地都是,当地人形容这里“丢顶帽子就能盖住三颗药”

 

瑞丽 | 彩色地球村

 

瑞丽的彩色,藏着青竹环绕的傣家村寨,光影朦胧的雾江绿洲,巍峨矗立的姐勒金塔,繁盛丰茂的热带雨林,但最终,又都落在文化交融的民族血脉里。

 

▲ 上图 热带雨林里的彩虹。摄影/陈瑶;图二 姐勒金塔,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和佛事活动场所。摄影/庄郁蔥

往西南走,边关风情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一寨两国”的地理奇观并没有影响人们其乐融融的生活。

 

▲ 云南瑞丽“一寨两国”的地理奇观 。摄影/王有胜668 图/图虫·创意

 

国境线的两端分别居住着中国的“银井”与缅甸的“芒秀”。寨中以竹篱、水沟、土埂为界,动不动就跨国的可不止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

 

张扬着生长欲的瓜藤顺着篱笆弯弯身子,展翅扑腾的母鸡翻过栅栏落下一子,就连细心的妇人偶尔也会在走神之际,摇着秋千把孩童荡去咫尺异乡。

 

这座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在外见证了唯一实行“境内关外”的边境贸易,通往天涯海角的姐告口岸,内里却满载朴素生动的如歌岁月

 

▲ 瑞丽夜景。摄影/钱民富
 
 

吃在德宏,惊心动魄

有人说,德宏的美食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这个洋溢着民族风情的宝藏自治州,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傈族、德昂族五个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他们向世人展现了热情奔放的民族文化,璀璨如星的多情诗文。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一 景颇族的姑娘。图二 傈僳族下火海。图三 傣族万人噶秧。摄影/朱边勇

而与这两者都密不可分的食俗风味,则像当地人的信仰一般,是存在心间的一株烈火种子,有燃不尽的温暖和力量

 

德宏有多辣?| 大象也要撕心裂肺!

 

在生物资源别样丰富的德宏,吃个酸辣蘸水,根本不需要召集常规化的油盐酱醋,从山间的“柠檬精”、羊奶果,到青菜萝卜叶发酵的腌菜膏,再至外地人报以“微笑”的“牛苦肠水”,无不守在美食界的第一线。

 

▲ 柠檬鸡脚中的青柠,是灵魂般的存在。图/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云南》

 

著名的芒市烧烤与各色米粉、卷粉、豌豆粉、芭蕉芋粉等都离不开蘸水的陪伴。

 

洋溢着甜蜜的道路旁,德宏人摘下几只把树干压得最低的酸木瓜,却并非直奔自家的果盘。这些青绿色的大个儿,有的被切作细丝,与鸡鸭鱼牛同锅,瓜瓤的酸香很快激发出了肉物的鲜味

 

▲ 新鲜的酸木瓜/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云南

 

有的则用来酿酒煮茶,就连“酸性情”青梅李子也要在酸水中浸泡一番,逼出沁香余韵。同样在茶界名声响当当的还有德昂族的酸茶,将新鲜的茶叶密封在竹筒内经发酵后,可与各色食材搭配成佳肴。

 

水果若是生吃,辣椒又成了当地人的不可割舍。自古酸辣不分家,各式各样的蘸水在端上桌前,总要缀以剁碎的小米椒

 

舂酸木瓜,怎么少得了小米椒。图/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云南》

 

被称为“百搭蘸水王”的糊辣子,直接把干辣椒丢入灶灰中,经柴火气一焐,那种浑厚的香辣味遇上一整锅全羊汤,让人吃了浑身有劲

 

而作为辣椒界的“魔鬼担当”,重口味的涮涮辣更号称“一个够涮一头牛,沿着村头到村尾”。至于这真正的辣味,大概是可以让一头大象误食后激动到撕心裂肺的程度。

 

▲痛感十足的涮涮辣蘸水。摄影/昆明棉传 图/汇图网
 

撒撇、包烧、孔雀宴… | 多彩民族人的“奇食记”

 

没有吃过撒撇,不算一个美食英雄。这张德宏响亮的饮食名片,一口就能尝遍酸甜苦辣咸的百味人生。

 

精瘦的生肉捣烂成泥状,佐以韭菜、小米辣、缅芫荽(香菜)以及各种香料,最后浇上的点睛之笔——“苦肠水”,由牛肠子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料熬制而成,这可是征服了米线、蔬菜、冒肉等各界佳肴的灵魂蘸食

 

▲ “灵魂蘸食”。图/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云南》

除了食材的新意搭配,傣族人与自然的亲近也体现在装食的器具上。寻常人盛饭用碗,傣族人吃手抓饭用簸箕

 

▲ 丰富的手抓饭。摄影/万瑞

 

又宽又圆的簸箕里,摆满了花米饭、烤鱼、烤五花肉等,大家挑上爱吃的,用手包成一团,不拘小节,颇有几分自在洒脱

 

▲ 孔雀宴。摄影/万瑞

另一种“包烧”,则是以绿叶为底,将植物的清香融入食物中,烈火上一熏染,原汁原味的鲜美又被锁在交缠的叶子间。当地人爱吃的舂牛干巴、鬼鸡等都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与傣族人不同的是,在景颇族的眼里,万物皆可入菜。绿叶宴上,各式蔬菜以烤、煮、炸、腌、拌等方式频频出现。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舂菜便是指将全部食材放入石臼里,经千锤百炼后,让彼此在破壳时“坦诚相待”

 

▲ 上图 鬼鸡;下图 舂干巴。 图/腾讯视频《风味原产地·云南》

 

等来到阿昌族的家乡,有时似乎连食物的器具也免了。广为熟知的过桥米线,在陇川户撒,摇身一变成了过手米线。当地人将一团米线置于手心,再给白莹莹的“线团”盖上一顶斑斓的“帽子”,一口一个,吃得酣畅淋漓。

 

别看过手米线个头小,却已经是历经六百年浮沉的“老先生”了。这种时间的历练,让它的花样变得越发繁多。外地人若是在馆子里,对着老板喊一句:“来个全套!”,对方估计会一脸茫然地给你端上一份能铺满整桌的豪华套餐

 

▲过手米线和蘸水小料。摄影/桂金再

即便是标配款,也囊括了新鲜的烤猪肉、猪肝、猪脑、粉肠、碎花生米以及辣椒、大蒜、豆粉、酸水、鱼腥草等酱料。

 

这些永远充满新奇的食物,如同神秘莫测的滇西瑰宝——德宏,让人在好奇以外,也多了一份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我们穿行在浩瀚的“神奇秘境”中,为奔腾的岁月描上轻轻一笔,却不知它在漫漫星河间,已有了多少浓墨重彩的锦绣画卷

 

▲芒市银塔日落。欢迎来到“神秘之境”——德宏。摄影/左夕明

– END – 

文丨禾素、玥戈

相关话题  #有多  #云南  #极致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