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期
2024-11-0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22
春秋和战国的东周时期,虽然在王城更替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有质的区别:
春秋时期是尊王攘夷,哪怕你如何称王称霸,你都承认是周天子的一个诸侯;
战国时期9国(七国加上中山和宋国)都纷纷称王,和周天子称兄道弟,从春秋时期的隶属关系变成了战国时期的平辈关系。
春秋时期的封建危机没有根本性解决办法,是中国历史得以从封建制过渡到帝制的根本性原因。第一次封建危机,是周平王迁都洛阳后,郑、齐、宋、晋、秦等大国诸侯崛起,冲击周天子的权威。第二次封建危机是晋、楚、齐、秦等大国内部分封的二级诸侯壮大后,成为权臣,导致或被取代(田齐)、或被瓜分(晋国三分),或旧瓶装新酒(秦、楚、燕、宋)。
百家齐放时期的诸子思想,是为战国时期各国如何强大而服务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给出如何解决封建危机的方案和讨论。战国时期,各国已经不再分封自己的诸侯,当然一些有大功的人还是可以得到分封的,但其授予和剥脱都出自国君。这和春秋时期以及之前的封建世袭不可剥夺权利传统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战国时期还有封建,但这些封建国君是可以随时夺走。春秋以前的封建,国君是不能够剥夺的。
春秋和战国的分期原因,主要是:
1、两本书,一本叫春秋,一本叫做战国策,于是大家就把这两本书所记载的时代称呼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是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壮大后依然封建,没有改变封建性质的可能性;战国时期是各国兼并灭国的时期,虽然还有封建,但国君可随时剥脱封建权利,导致封建有形而无神。
3、春秋时期诸侯的政治理想是称霸,是尊王名义下的称霸;战国时期诸侯的政治理想是国土的扩张,是君权的扩张;
4、春秋时期诸侯和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隶属关系,战国时期诸侯和周天子是平起平坐。
春秋起源与天子东迁,终于三家分晋,
春秋是宗法分封制解体的第一步,诸侯服从天子变为诸侯不服天子,体现是诸侯争霸,霸主是对周天子的一种威胁,因为号召诸侯讨伐蛮夷是天子的义务,义务带来权利,变成了强国可以通过会盟号召其他国家。
霸道,是春秋时期主题,何为霸道,霸主是霸道成功的象征,那么齐国,楚国,秦国,晋国为何能够稳居五霸?
世间大多数人逃不过名利二字,同样春秋时代国家的霸权也是有因名声而霸与因实力而霸,我将分析这四个国家的称霸理由。
齐桓公称霸,齐国靠会盟称霸,在周天子东迁之后,影响力大减的周天子不光压制不住自己手下的诸侯,面对四方的蛮夷的无力,在中国的四方面临着权力真空。
这时齐桓公内改革,外会盟,改革不谈,会盟将齐国守护东方的责任由周天子授予变为了自我授予,同样齐国对鲁国的优势也因此而来,鲁国是监督齐国的,他的权力是来源与周天子。
而会盟提高了齐国在东方的影响力,改善了其他国家对齐国的看法,减少了鲁国(周天子)在齐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让齐国成为东方综合国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庄王称霸,攻打其他国家是需要理由的,而楚国最出名的一句话:“我蛮夷也”,楚国的战略必然是北上,当时的生产力不可能向南方发展。
周天子影响力下降带来的是楚国的崛起,同时中原国家终于明白了自己南方的邻居不是一个善茬,但是可惜的是楚国遇上了晋国。
当楚国的军队出现问题的时候,小弟的背刺就是常态,实际上楚国的问题还不止是北上战略被阻,自己的东方崛起了一个攻打到自己首都的小霸主,自己只能放弃自己的北上战略了,中原,我会回来的。
晋文公称霸,实际上晋国的实力强大,但是晋国没有南下的想法,一个在各个国家游历的君主,必然和一个他的前任不一样。同样三晋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潮的发源地,诸侯不鸟天子,跟着晋文公的人都成为后面的大夫或者士,这是对宗法制的破坏。
同样这样的大夫与士对诸侯的忠诚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后代与国君之间的联系就…。
忠诚并优秀的士大夫奠定了晋国的霸权,但是国君的后代如何控制并压制这帮优秀的大夫?
同为姬姓诸侯国,中原各国是喜欢蛮夷的楚国还是同宗的晋国?再说蛮夷对诸国有宣战借口,同样意味着诸国对蛮夷也有宣战借口,晋国的霸权依靠优秀的士大夫与姬姓国家的亲密关系。
秦国的霸权是有问题的,但是他确定了秦国的地位西方的老大,同时秦国的发展也被晋国阻挡了,实际上秦穆公的霸业是秦国的起点,有多少国家在春秋时期消失了。
另外让秦国的成就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这很重要,承认成果,以后别人打你要找理由啊。实际上霸道是对国家所处区域的控制,无论是用会盟拉小弟还是不断的攻打.
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晋楚在中原地区的战争是属于王道的,在同时期的各个地区的主要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对其所属地区的控制,西北的秦国,东南的吴越,南方的楚国,中部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这些国家将会面临的是更加血腥,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他们活了下来,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垫脚石,什么是乱世,强者强,弱者亡,每一个国家都不想自己过早的灭亡,人想长生不老,国家想要千秋万代。
战国开启的标志是大夫不忠于诸侯,而春秋的标志是诸侯不忠于天子,宗法制的毁灭是源于这个时期,对平民的激励,将士与大夫的来源从世袭变为拥有的军功平民.
宗法制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制度,而战国的改革是由下到上的制度,同样随着世袭制度的结束,每一任国君不只有上一任的老贵族,还有忠于自己的军功平民,外国来的破落贵族。
这场变革被称为变法,每一个国家的变法程度的不同是内因,而对于王道纵横的理解则是外因。
中华春秋战国到全球春秋战国。
中华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之别,主要是春秋以争霸为主,霸主以力假仁,这个仁还是要顾及的,不一定吐并诸侯国。而战国以称雄为主,兼并速度加快,直至统一,诸侯国状态消灭。但总的说春秋战国是旧的王权统治秩序逐步解体,天下裂变,再走向新的统治秩序,皇权一统。其中,诸侯争霸这个裂变过程也伴随诸子百家从王官之学裂变出诸子思想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战国发生在旧体中,当时周王还是在的,到战国末期周朝才被秦国灭亡。但是,春秋战国是一个新时代新文明状态的开端,这个没有问题,而象齐国、晋国、楚国这样的诸侯国在春秋时代起的作用,没有人怀疑有新时代过程的性质,你不会说只有秦国改变了中国,只有秦国才使中国走向皇权郡县制。
但是,我们近代的史观却是把西方自文艺复兴后的历史事件看做近代的过程,而东方中华宋辽夏金元明的裂变、聚变,以及新儒家新诸子思想争鸣看成完全的旧时代,好像全球的近代化运动是西方独自完成似的。不是这样。全球的近代化演变包括中国的宋元明,宋元明、欧俄美的东西方文明运动合在一起,尤其注意它们的互动,才是全球文明运动的大春秋战国。这中间东西方有相当长时间也都是在旧体制中运动。中国宋元明一直旧皇权体制中生长新文明因素,到清代还停滞甚至退步了。而西方也是到十七世纪英国才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已经是十八世纪末。东方则在东南亚先出现过华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大约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在十九世纪。中国的政治文明则是先发后至,到二十世纪初民国时才破旧体,走向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