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维和禅宗关系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0
王维诗佛由来 王维和禅宗关系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王维诗佛由来 王维和禅宗关系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王维诗佛由来 王维和禅宗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讲述的是王维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佛"以及禅宗对他的影响。在唐代开元和天宝年间,禅宗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定型。王维中年时崇奉北宗禅,晚年则转向南宗禅,他的思想在儒、释、道之间徘徊。他二十一岁时成为进士,并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礼部郎中等职位,最终官至尚书右丞。青年时代,王维曾怀有远大抱负。然而他一生经历了政治沉浮,早年遭遇了坐累太乐署伶人舞狮事件,也经历了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政等政治风波。之后,他还因为安史之乱被任命为伪职而入狱。这些宦海波折逐渐磨灭了他的志向,他渐渐有了归隐山林的念头。王维的个人生活也屡遭打击,幼年丧父,家境中落,中年时又"丧妻不娶,孤居三十余年"。他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晚年他持斋奉佛,"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不仅参禅悟理,而且善于将禅意、禅境融入诗歌创作,将他对禅宗的体悟发挥到了艺术的极致,因此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好友孟浩然曾因一句"不才明主弃"而招惹到唐玄宗的不满。而他在诗中说"无才不敢累明时"则是反衬的说法。诗的前四句都表达了他隐居的意愿。
王维的好友孟浩然曾因一句“不才明主弃”而触怒唐玄宗。“无才不敢累明时”自然是正话反说。诗歌前四句都在表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归隐意愿。
草间的虫子、林间的秋蝉因时日无多而叫声愈发地急促、悲凉,恰似美好年华逐渐逝去、而功业渺渺的诗人。末句勾勒隐居生活。
空荡荡的山林里,诗人守候着寂静的柴门与山、树和白云相伴。画面看起来一片空境,实则这种空境之“空”是和功业、仕途的“有”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空”完全是外在的,无有所成之空,而非空性之空。
历代论诗家皆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句颇得禅家三味,单从这句诗的意境来看,的确达到了心源与造化合一的禅悟之境。然而,诗歌的意旨是一气贯注的。结合全诗来看,这句充满禅意的景物描写,却处在现实世界中的失意和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情绪中,处在渴望解脱而对解脱之道(求仙或遁入空门)有所取舍的执念中。颈联运用典故,喻示道家求仙长生之路不可行,因此诗人选择参禅之路,并有明确的现实目的:破除生老病死之苦。
这首诗抒写隐逸情致,富有幽寂、空灵的意境之美,同时又禅意盎然。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已经超脱了现实世界中的得失取舍,在幽静的山林中任情自在地生活,接近于禅宗顿悟之后“内外不住,去来自由”的通达无碍的生命境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审美意象——幽篁、古琴、深林,都富有象征性。
竹子历来被看作名士品节的象征物,竹林是其隐居之所。古琴多为梧桐木所做,而梧桐在传说中又是非甘露不饮的凤凰栖息之树。
因此,弹琴便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标志性行为。此外,“独坐”“长啸”也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魏晋风度。这些意象和行为又都处在僻静深林的笼罩之中。
诗歌虽只四句,却隐隐显现出面对世俗的优越感和疏离态度,有种刻意出世的修行姿态。这自然不符合禅宗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处世态度。
所谓“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随所住处恒安乐”,其意并非要摒弃尘世、远离世俗,而是拥抱世俗,身处淤泥之中而无所沾染。
诗中的意象有“松”“鹤”“绿竹”“红莲”等,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自然不是日常起居的景象,而有道法隐含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禅意的生气和流动。倒是首联和尾联描绘的生活景象更自然、更能体现禅的真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历来受人激赏。王维凭借对自然景象的巧妙捕捉、剪贴,创造了一个超然、圆融的审美意境,同时又把自己刹那间的禅心体悟蕴含在言外之意、象外之趣中,如水中著盐般了无痕迹。宋代胡仔引的《后湖集》云:其“造意之妙,至与造化相表里”。然而,从禅境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其巧夺天工般精妙的禅思,恰恰体现出对于“空”,对于“禅”自身的执念。颔联所说的“胜事”,应该是诗人面对终南山盛景时心中自觉的微法妙谛,此中真意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因此以颈联之景进行启示。清代徐增对此解读道:“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亦坐而看云之起。”行、坐和穷、起两两对举,人的行止自如和自然的灵妙运行之间相映成趣,水和云又都是随物赋形,流动感较强的景物,似乎人与物的界限完全消融了,诗人对自然的体悟达到了无我的境界。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空自知”的“空”字,暗含着一种无法与人交流分享的孤独感,因此,偶然与人在林中相遇后,诗人才会谈笑忘归。
而“林叟”既然和诗人一见如故,也必定不是普通的山中农夫,其身份更像隐士。这上下两句的映衬,使得颈联自然流畅的诗意之中,隐伏着诗人对无我两忘之境刻意追寻的意味,那种顿悟的涅槃并没有真正实现,而更似乎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往存在着。
这首诗极富禅意。诗中无一字道禅,却将禅融入人与万物的生灭变化的流转之中。山中红萼生发,是生命的悄然孕育和美丽绽放。画面中虽然没有人,实则人和山中芙蓉,同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早已融入造化之中。
以无差别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不刻意言说平等,而人与万物了无差别。一切生命悄然绽放,又悄然陨落,归于沉寂。这便是空,却又非死寂之空,而是心性之空。空而灵动,生机活泼,正是禅心智慧观照造化的结果。
《鸟鸣涧》首句颇有此意味。月中桂落,非禅性深者不能感知,而同时人又能做到精神悠闲,这是禅悟后的生命状态。诗歌境界极静,却流转不滞。至明月一出,如同平地惊雷,山鸟为之惊鸣,极动之景蕴含在极静之境中。令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由此看见,此“寂”并非与喧嚣相对之寂,而是心性之寂。所谓桂落、春山、明月、山鸟等种种景象,都是从心性深处生发出来的,是诗人禅心、禅意、禅趣的投影。
首先,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忠义仁孝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浸透了他的灵魂。这一点,从其为母守孝,以及安史之乱中的表现便能体现出来。
这固然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禅宗的修道方式和儒家思想并不违背。禅宗注重入世修行,南宗禅更是以顿悟的方式作为涅槃门径,这既能与儒家思想互相调和,又能为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的文人提供精神上的避难所。
因此,王维并非真正的宗教信徒,但他毕竟在生活的磨难之后内心虔诚,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作对禅宗意旨的反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以上是本文关于王维诗佛由来 王维和禅宗关系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