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满洲共分八旗,但旗人的旗籍却远不止八种!因为人为将八旗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包衣牛录独立编制,所以每旗内事实上存在四种不同的编制。
久而久之,清朝旗人的旗籍便出现了四八三十二种。以镶黄旗为例,旗下人等的旗籍分为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和镶黄旗包衣,其他七旗亦然。
在每旗四种不同的牛录之中,满洲牛录地位最高、蒙古牛录次之、汉军牛录再次之、包衣牛录最低。
包衣牛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包衣理论上是奴籍,地位应该低于非奴籍的汉军才对。但包衣又是旗主们的“家奴”、“上三旗”的包衣则是皇帝的“家奴”,正所谓“宰相家奴七品官”,从某种意义上讲,包衣牛录的实际地位有时候要高于汉军牛录。不过,名义上、台面上,包衣的地位仍然是最低的。
通常情况下旗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但是,这种固定指的是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因为八旗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不像汉人的籍贯,你祖上是哪里人、你的籍贯就在哪里!只要负责制定八旗“编制”的人——皇帝想要改变,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清朝的八旗在没有形成定制之前,一直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黑旗,后来变为了黑旗和红旗两旗,继而又扩编为了黄、白、红、蓝四旗,最后才形成了八旗。在八旗形成之后,其内部的旗份置换也一直存在,削去张三几个牛录给李四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例如正黄旗的几个牛录被削去后拨给了镶黄旗,那么旗下人等的旗籍自然就跟着改变了,甚至整旗“易帜”的事情也都是事实存在的。
在多尔衮整死豪格之后,豪格手中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收编,之后多尔衮将豪格的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将原来的镶白旗在多铎去世后改为了正蓝旗。如此一来,原来隶属这三旗各牛录的旗人自然也都跟着改变了旗籍。
在顺治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整旗“易帜”的情况不再出现,但出于平衡各旗实力和人口的需要,各旗牛录之间的置换还是事实存在的。如某旗旗人口过多了、实力过大了,皇帝则会将其中部分牛录划拨给人口较少、实力较弱的某旗,以保持各旗之间的总体平衡。既然所在牛录被划拨给了其他旗,隶属这些牛录的旗人自然也是要改变旗籍的。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