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究竟为何败落?清廷才是幕后黑手
2024-10-20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6
“一红就死”是条螃蟹哲理,也是中国商才的逆淘汰法则。
黑白通吃的胡雪岩成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后人佩服他权钱一把抓,且妻妾成群后院不失火,但谁想过他最终被谁所克?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中,把胡雪岩的克星锁定为盛宣怀。《红顶商人》把盛宣怀描述为一个“冷血杀手”,盛每次出手,都能让胡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令胡搭上了身家性命。
诚然,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冤家”,不仅是因为同行——盛宣怀所涉猎的产业,从船政到纺织再到电报,无一不与胡雪岩碰撞,而且更因为所走的“线路”不同——胡雪岩走的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盛宣怀走的是李鸿章淮系路线。
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盛宣怀与胡雪岩这对冤家积怨越来越深,决战时刻终于在盛宣怀刻意、胡雪岩不经意间发生——
光绪八年(公元1882),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新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
掺沙子: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挖墙脚: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胡雪岩穷途末路,即便卖房产清仓,但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这就是胡雪岩的破产瞬间。从胡雪岩的“突然死亡”来看,胡雪岩的克星,铁板钉钉就是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胡雪岩的克星,看似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而实则另有其人,那个人就是——朝廷。胡雪岩的破产是清廷奉行的螃蟹哲学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朝廷保他,休说一个盛宣怀,就是堂堂李鸿章也奈他如何?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晚清著名官商胡雪岩的主战场,始终不在“商场”,而在“官场”。胡雪岩的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所谓“传奇”,只不过是“寻租权力”而后又被权力吞噬而己的一场电视连续剧。
胡雪岩的商才最突出表现是“整合能力”,他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一度手眼通天。
然而,他的手眼通天,是通的哪片天呢?那片天对他的庇护力又能达到几许呢?《南亭笔记》有则记载,可窥一斑:
胡雪岩败迹,官场索提存款者蜂拥而至。扰攘间,左宗裳驾到,按簿亲为查询,官员们于是“皆嗫嚅不敢直对,至有十余万仅认一二千金者,盖恐严诘款之来处也。文襄亦将计就计,提笔为之涂改,故不一刻数百万存款仅三十余万了之”。
——原来,胡雪岩的天就是左宗裳,而这位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帅,虽然威风八面,但毕竟不是最高的那片天,比起朝廷来,他仍为一小巫,而“大巫”不保,小巫又乃之若何呢?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两派斗争的结果,胡雪岩看似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则是朝廷早就垂涎的一支大螃蟹。
尽管晚清通商对外开放,但统治者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地主主宰“末业”的“打劫”态度,区区一个胡雪岩,即便有个地方大员照顾,也注定蹦跶不了多久。
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清廷对胡雪岩的最后处置不难看出,他们对彼时这位最大商人是不保的。
巨商如蟹,巨商似猪,都是养肥了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注定是要被洗劫的,这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贼王不善创造而善打劫豪夺;他要垄断一切,不会允许商人无限做大。
在朝廷庇护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动物,势必还会因朝廷要“过年”而遭屠宰,在饕餮的体制,胡雪岩式的“成功”滚出的是一圈连一圈的政治和社会腐败的雪球,最后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蒸发的命运。
螃蟹哲学是“不养商”的,即便养,也是为了杀。螃蟹红了,那是被人煮了,标志着生命的完结。“一红就死”——中国历史上“巨商”的命运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