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新经济因素发展到了与农本经济相冲突的地步,而且其程度非常的发达,因为此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它终究没有突破农本经济体制。
因为新经济因素是建立于农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历史经验,农本经济的发达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土地兼并,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不过是发达的农本经济带来的副产品。而土地的大兼并酿成了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的直接结果就是摧毁了脆弱的新经济。而随后的清军入关又一次加剧了这一结果,新经济的发展再次受到了限制。
总之,明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是农本经济的周期性矛盾:经济发展——土地大兼并——社会矛盾激化——动乱——经济衰退——再发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很不幸的是,明朝成了此循环的又一个适用者,这一链条中最后的牺牲品!
相关相关资料显示,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三年,这段时间里明朝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当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涝灾、风灾、雹灾、震灾、雪灾等等。在这些自然灾害中最为经常发生的就是旱灾了,这对于当时的农产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一个冲击。
据统计,崇祯年间的旱灾使得当时很多地方都在闹饥荒,这样持续多年的饥荒在历史上也十分罕见。明朝末期的动乱是从陕西开始的,其实陕西是当时受到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当人民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而明政府又不管不顾,人民只能揭竿起义了。以至于当时李自成也打着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的旗号来起义。
从现代角度来看,陕西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受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天灾频发,其中旱灾最为严重。
天启七年,陕西发生大旱, 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崇祯三年, 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仇者,有夫鬻其妻,父弃其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壑者, 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门担豎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连年的自然灾害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首先是灾后物价上涨。明末连年大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粮食歉收导致粮价飞涨。陕西以前的米价每石不过一两银子,到灾后增加了好几倍。
其次是加派税收与人口逃亡。明朝本已有专供御辽军费之用的“辽饷”,到天启年间又有关税、 盐课的加派及杂项的增加。甚至在灾情惨重的地区,政府已经派遣大臣前往赈灾,而州县官吏仍然向民众征收。民众逃徙之后土地荒废,官吏仍责令现存的民户代纳所欠。民众怕被荒田之税所累,索性连熟田也抛荒不耕了。
吴焕在《请抚恤三秦疏》中证实,陕西的很多州县,如耀同、宜中、宁真等县人民,“自遭大荒、大乱、 大疫之后,死亡逃散十分已去六七。”大量的人口逃亡,最后必然导致地方行政的瘫痪。
万历、天启年的政治腐败积习已久,再加上崇祯时的连年大灾,使得大明的生产力遭到了极度的摧残和破坏,社会经济陷入绝境。
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加赋都较重,人民早已不堪重负,再加上重灾的影响,民变之所以发动于陕西、山 西,继盛于河南、湖广即是由于此因。
毋庸置疑,自然灾害的大规模群发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可谓是“禾稼不登,人皆相食,或食草根树皮,饿死者十之九。兼以流贼纵横,土寇劫掠,百姓皆弃田土而去,榛芜遍野,其城堡乡村居民甚少——明之国势已如此矣。”
可以说,是自然灾害这一看不见的强大敌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拖垮了明朝的社会经济,为清军入关创造了 “大树自扑”的必要历史条件。
综上所述,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不良财政管理,新资本主义经济与旧国本经济的冲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自然灾害给明朝的经济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它使得明朝走进了一个“经济发展——土地大兼并——社会矛盾激化——动乱——经济衰退——再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是小白说华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
明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就是明朝财政枯竭!
还要了解为什么明朝为财政枯竭。就需要了解明朝实行的一条政策就是士绅不纳粮。
明朝政府在中后期,有一条政策规定,只要有功名的,包括考中举人,秀才和生员都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譬如他们家的田产可以不交税,在政府组织的修桥补路或者派给酝酿任务的时候可以不用出劳役。这样有些民户为了躲避税负,就把自家的田产挂靠在这些举人和秀才生员身上。日积月累,就造成了政府征收税賦对象的严重流失和枯竭。
所以当时明朝那些富的流油的商人官员是不征收税务的。而真正被征收税负的则是那些普通人民。
明朝自朱元璋起开始分封子弟为王。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每年要消耗大量的政府钱财来供养这些王室,而这些王室在地方通过巧取豪夺,也大量兼并土地,使大量的农民被迫沦为佃户和流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各地的藩王,坐拥巨额财产,在中央财政困难需要用钱来武装军队,抵挡外敌入侵和平定内部农民工起义的时候就一毛不达。最后全部便宜了农民群和清朝统治者。
自万历末年,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逐渐发展了,他们兼并周边一些部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国。消息传的明朝后。经过朝廷的准备,1619年,明朝派杨镐为经略使讨伐后金,号称47万向后金发动进攻。
面对明朝的进攻,清朝统治者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对明军各个进攻方向,各个击破。”双方在萨尔浒展开大战,明军全线溃败。从此明朝军队丧失了进攻后金的能力。由战略进攻选为战略防御。
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和后金统治集团的带领下,一路向明朝辽东地区大肆进攻。先后攻占辽阳,沈阳,重新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
因为辽东战事不顺,明朝政府需要在辽东驻防大量的军队来抵御后金的进攻,所以您朝政府就加派辽饷!加快了想的结果,使得本来就处于温饱线上挣扎的明朝普通百姓日子更加过不下去。
明末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小冰河时期,大概时间段就是从万历晚期到清朝雍正年间。
这段时间气候异常,整个陕北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国家在这个时候加派辽饷,地方士绅和官府的敲诈勒索,使得一些活不下去的农民挺而走险开始造反。
陕北的农民起义:有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大代表。特别是闯王高迎祥战死以后,李自成接任闯王的旗号,和八大王张献忠一起共同领导农民起义兵。他们采取流动作战,避实就虚和明朝政府军纠缠。
我们细看明末这段历史,关外的皇太极和农民起义军在相互配合问题上还是有几分默契的:清朝崇祯初年,面对农民起义军愈演愈烈,颇有壮大之势。明朝政府任命洪承畴为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带领明朝边军开始剿灭西北农民起义军。洪承畴带领明军主力连战连胜。很快农民起义军就被赶出陕北,冯永向河南,湖北逃窜。
看到洪承畴的才能后,明朝政府再次任命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家河南,陕西,安徽,湖北,四川,湖南五省总督!专门剿灭农民起义军。洪承畴带领明军在临潼,与其军主力展开血战。俘获闯王高迎祥,时李自成只剩18骑入商洛山。
就在李自成即将被消灭的时候。关外的皇太极带领清军从陕西绕道关内,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虽然后来被迫退兵。清军入关的行动,给了农民起义军测应。使得明朝政府及调洪承畴部主力进入河北地区以加强京师附近力量。
从此以后直到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他也再没能回到剿灭农民军的战场。
明朝的灭亡,有种种原因:明朝本身政治腐败,内部矛盾尖锐:朝廷官员内部党争伐异,消耗了明朝太多的机会和资源;拥有巨额财富的官绅和商人,却不被征税,其中山西沿边商人向后金倒卖战略物资粮食武器;统治者却指向生活的贫困线下的普通老百姓征收赋税!
明朝的灭亡,实际与后金和农民军之间相互配合,使得明朝政府有限的军事力量,在国内镇压农民和辽东抵抗外后金的战场来回调动疲于奔命。
试想:如果明朝内部稳定,后金怎么也不可能入关!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