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如今,各地与周瑜有关的遗迹已经难以寻觅,而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高淳县砖墙镇发现的一处周氏宗祠,却意外地与这位三国名将联系在了一起。
据当地《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宗祠为周瑜后人所建,用以祭祀祖先。此外,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赤壁大战前,周瑜曾在高淳固城湖一带操练水军。周瑜当年是否曾在高淳练过兵?练兵是为了打赤壁之战吗?带着这些疑问,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上月前往高淳县砖墙镇开始了寻访之旅。
追根溯源
文化认同和对号入座同样重要
传说和正史
都值得重视
刘根生
高淳县砖墙镇三和村周典刚老人说起先人周瑜故事时如数家珍,其神采飞扬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公瑾当年”。问及“为何如此痴迷周瑜故事,又为何不断呼吁保护周氏宗祠”,周典刚老人说:这是为纪念先人,更是为了能让砖墙镇三和村成为“历史文化名村”。这又让人禁不住想到那句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或许是周郎英姿太令人神往,我们对“三国周瑜曾在固城湖练兵”之说也更感兴趣。如果此说得到史料和更多实物印证,周典刚老人及当地人之愿就绝不会是个“奢望”。其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恐怕今天还难以估量。对此,我们确实不应小视。尽管专家对“三国周瑜曾在固城湖练兵”意见不同,尽管此说相当大成分还仅限于“传说”,但这也没什么。民间传说和正史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当看到,传说并不代表“没有”,一旦证实,传说就成了历史;传说难免有误,可我们应努力“去伪存真”;或许传说就是个传说,但美丽传说往往总和美好期盼相联,其中自有审美价值。开发利用好民间传说,照旧有良好效益。比如《印象·刘三姐》,如今已是桂林市著名文化品牌。其创意,就源于“一个美丽传说”。就“昔日周郎练兵处”而言,周氏宗祠也已为我们探索发现其遗址遗迹提供了踪影,为我们发掘梳理“三国”文化资源打开了入口。
前些时,“李白故里之争”成为舆论焦点。四川江油与湖北安陆两个城市都说自家是“李白故里”,彼此除了“唇枪舌剑”,还准备“对簿公堂”。有人说,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经济利益之争。这或许有些道理,但也不尽然。历史名人对一个地方,不仅意味着“拉动旅游”等,更意味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服务于构建精神家园。文化传说和正史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深层含义就在于此。
南京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曾在南京创造过辉煌,也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文化遗产。但越是文化遗产多,越是要防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越是要防止“宝贝太多反而不太当回事”。相信周氏宗祠定会得到有效保护,“昔日周郎练兵处”也定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评论】
传说纷纭
三国周瑜曾在固城湖练兵
周氏宗祠的发现,还引出了一段有关周瑜练兵的传说。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从当地几位老人口中了解到,砖墙镇一带流传有这样的说法:赤壁大战之前,周瑜曾率东吴水军在高淳固城湖中操练,如今,砖墙镇还有放马沟、洗马荡等地名。周典刚告诉记者,放马沟位于砖墙镇三和村西,南北绵延10多公里,沟宽40多米,深约2.8米,相传是周瑜练兵、放马之所。
“附近阳江镇还有个三元观,是纪念周瑜的。”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元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戏楼。据观里一位老先生介绍,三元观是公元239年孙权为纪念周瑜所建,旧的遗址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这座戏楼是清代在三元观遗址上修建的。“据说这里以前还有个周瑜点将台呢。”他指着戏楼边的一处空地对记者说。
除了这些可触摸到的历史遗迹外,更多与周瑜相关的故事在砖墙镇口口相传:这里曾发现周瑜练兵的演武石,长10米,宽10米;多年前放马沟挖出了一把周瑜的宝剑;周瑜在高淳练兵时,孙权母亲吴国太常常带着小乔来探望他,游山玩水,据说正是她们让高淳羽毛扇名声大振……
记者还了解到,砖墙镇三和村3000多口人都姓周,以周瑜后裔自居,当地至今还保留有一些风俗,“比如,周姓人不通婚;对周瑜不利的事情不愿意去听、去做,如果有人唱《周瑜下芦花荡》的戏,那我们绝对不允许,认为辱没了先人。”
不过,在村民兴致勃勃的讲解中,“据说”、“传说”占了相当大的成分,要想刨根问底儿可没那么容易。记者翻阅了《砖墙周氏宗谱》,并没有找到周瑜在高淳练兵的相关记载,只有一段文字可以为砖墙周姓为周瑜后裔提供佐证:“后汉舒城公瑜仕吴,为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卒于巴邱,还葬芜湖东北周村牛角山。吴王以女妻其子循,授承务郎,命居相国圩(今高淳砖墙镇)”。
祠堂大修前的外景。
固城湖畔,果真是三国周郎练兵之处吗?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试图从有限的史料中探寻蛛丝马迹,还原1800年前的历史真相。
翻阅《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有关周瑜的详细内容,并没有他在高淳活动过的痕迹。当记者就此向相关人士求证时,没想到却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
在南大历史系博导、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胡阿祥等专家看来,周瑜选择固城湖练兵,实在有悖常理。
胡阿祥分析说,三国时期南京是孙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南京操练水兵很有可能,不过按常理推测,应该首选秦淮河和玄武湖。“孙权在谈及为何建都南京时曾说过,‘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这里的小江指的就是秦淮河。周瑜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固城湖练兵呢?”
不过,支持者也不乏其人。“清代散文家方苞的文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20多年前曾在高淳县文化局工作过的苏洪泉告诉记者,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在其《三元观记》中称:“按疏注,汉末吴将周瑜驻屯于此(高淳)。瑜殁,权立观以褒其功”(《方望溪先生集》)。“周瑜是水兵统帅,既然在这里驻屯,那么练兵也在情理之中。”
而南京水利史研究专家郑恩才更是言之凿凿地说,论自然条件,当时的固城湖远比玄武湖、秦淮河更适宜操练水兵!
70多岁的郑恩才研究南京水利史50多年了。他指着墙上的地图对记者比划道:“据《水经注》等水利古籍记载,三国时高淳地区(当时与溧水等地并称中山)有一个大湖泊,叫古丹阳湖,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从当涂接入长江。后经流水冲刷淤积,宋以后形成了现在的固城湖和石臼湖。李白多次游览古丹阳湖,留下‘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等诗句。”他介绍,当时玄武湖水面才20多平方公里,就操练水兵而言,玄武湖和秦淮河都无法和古丹阳湖相媲美。郑恩才还告诉记者,据明末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高淳县志记载,春秋时吴国铸固城为濑渚邑,并修筑相国圩(在今砖墙镇),驻屯练兵。“既然春秋时期就有先例,那么周瑜练兵也未尝不可。”
采访中,不少史学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虽然目前缺乏“周瑜在固城湖练兵”的直接证据,但周瑜身为大都督,操练水兵很正常。而据史书记载,周瑜在南京秣陵关、江宁湖熟一带都有活动,因此不排除他在固城湖练兵的可能;至于是否为赤壁大战练兵,就不好说了。
“争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周瑜的文化认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在对一段历史的考证中,正史记载、考古发掘和民间史志、传说都很重要,三者如能统一起来是最理想的,但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细节,正史鲜有记载,考证起来就比较困难。他认为,探寻真相固然重要,不过,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积淀。“不管是周氏宗祠,还是周瑜在固城湖操练水兵的说法,都反映出三国时期周瑜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寻访暂时结束了,争议还将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氏宗祠的出现,周郎练兵的传说,已经给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这里面,有缅怀,有遥想,当然,还有商机。
【延伸阅读】
正史中的周瑜
在高淳老街,各式各样的羽毛扇俨然成了一道风景线。据称,当年周瑜手持羽扇,儒将英姿尽显,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称其“羽扇纶巾谈笑间”。但让人费解的是,在影视作品、戏剧创作中,手持羽毛扇优哉游哉的却是诸葛亮。其实,这都源于《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曲解和对诸葛亮的神化。
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心胸狭窄、气量如豆,但正史中的周瑜并非如此。《三国志》中称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评价周瑜“雄烈,胆略兼人”;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程普一度仗着年长,几番羞辱周瑜,周瑜从不和他计较,程普后来由衷赞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还文采超群,精于音乐,据说他在酒后仍能听出乐人奏乐的细微疏失,当时就有谣谚“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对周瑜性格刻画和历史反差很大,是因为作者为了宣扬刘氏正统权威,刻意这样处理来烘托诸葛亮的智慧。几番演绎后,诸葛亮俨然成了神话人物,一年四季摇着羽毛扇,一副料事如神的模样。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