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生活风俗
2024-10-16 虎思国学网 阅读 394
朋友,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匙勺起一羹,双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忠。也是电影歌剧(刘三姐)的故事发生地,刘三姐是壮族人。
一,宗教。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祟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等督教传入,但都末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二婚俗。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三壮族的饮食习惯。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问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力大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四,三月三和歌圩。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五抛绣球。壮族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又,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
六禁忌内容。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扛着锄头或其它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族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七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为,所以不喜欢都难)。在青山绿水上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我传统民居。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八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井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来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看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己婚妇女有绲老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