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资料显示: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历部分,汉语汉字文化圈地区都盛行欢渡这个隆重的节日,现在飘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发展的华人依然遵循闹元宵的习俗,民间流行“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体现了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
元宵节,又称元夕或灯节,作为节日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春节年俗诸节令中的最后一个,过完元宵节,意谓“年已过完”。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以观灯习俗为主,体现出的热烈喜庆的喜庆气氛;在 古代文人墨客还相邀出门赏月,吟诗作赋,是一展才华的机会;传统习俗中,举办燃放鞭炮焰火、拟出灯谜竞猜谜面,全家齐集共搓糯米汤圆,户族联欢喜拉兔子灯等活动。
“正月里来闹元宵”,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流行举耍龙灯,舞狮子戏,踩高跷,跑旱船等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活动,这几年还增加了打太平鼓,广场舞、扭秧歌等表演形式。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有:“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这一夜,火树银花,万人攒动,热闹非凡,令人神往。
元宵节在西汉已现雏形,史载汉武帝刘彻有在正月“上辛夜”,于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开创了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河。但正月十五成为元宵节,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兴盛于大唐,薪火相传于宋元明清,至今,仍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为正月十五日,为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我们这边称元宵节为大年,正月十五过了,才意味着整个年过完了。
据资料显示,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但在此之前的西汉,这一天就已经受到重视。到了唐时,就已经盛极一时。
元宵节有多重要?从唐宋时它出现的频率就知道这一天的热度;元宵节有哪些活动?我们不如也从诗词中来看一看。
唐朝诗人苏味道有诗《正月十五夜》,可谓是将上元描写到了新的高度,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节,可以点花灯,可以不宵禁,想想,大学时候咱宿舍大节可以不熄灯的规定,就知道这一天可以点花灯、不宵禁是有多普天同庆了。
开篇火树银花,描写上元节的灯景,这一晚,有灿烂绚丽的灯火,高高的树上挂上灯盏,远看,树如火树,灯似银花,连成一片;星桥是洛阳著名的一座桥,武则天时期洛阳是都城 ,星桥北面是都城和皇城,这一天举国狂欢,所以桥上的铁锁都打开了。戒备森严的皇宫似乎也与老百姓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再看后面“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有正处桃李年华的歌女边走边唱,载歌载舞,热闹的氛围由此烘托出来。这街上观灯的人,自然不止歌女,还有小伙子,以及平时不出门的姑娘,都出门来赏灯丢手帕,所以这一天也叫中国“情人节”。欧阳修《元夕》里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正是这一天的约会。
诗歌收尾“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便点出了这一日不宵禁的传统。
宋代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有: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这一日,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满路芳香阵阵。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门如昼,嬉笑游冶”,真的是热闹非凡,令人向往。
后来,元宵节除了赏灯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还有的地方有耍龙舞狮等传统。从古而今,元宵节是一个家家户户出得门来,共赏月华与灯火,热热闹闹举国同欢的日子。而到如今,尽管路上、门户中灯火通明,却似乎再难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节日的浓烈气氛,让人也不由向往昔日旧时“千门如昼,嬉笑游冶”的热闹场景。
最关键的是,得放假呀!!!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