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为什么拒领诺贝尔奖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3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1890年2月10日,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母亲罗莎莉亚·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也是鲁宾斯坦的学生;父亲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是莫斯科美术、雕塑、建筑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曾否认自己的犹太背景,接受洗礼,并曾为托尔斯泰作品画过插图。
除了家学的渊源,帕斯捷尔纳克曾接触过的当代文学艺术界的多位名家,对他也有深远的影响,包括托尔斯泰、斯克里亚宾、里尔克、赫玛尼诺夫。
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语文系哲学班。
1912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在科恩教授指导下攻读德国哲学,研究新康德主义学说。
1913年,开始同未来派诗人交往,在他们发行的杂志《抒情诗刊》上发表诗作,并结识了勒布洛夫和马雅可夫斯基。他以后的创作受到未来派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帕斯捷尔纳克回国,因腿部有残疾而免服兵役,暂在乌拉尔一家工厂当办事员。同年,他的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
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诗集《在街垒之上》,步入诗坛。
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从乌拉尔返回莫斯科,在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图书馆供职。帕斯捷尔纳克的家庭受到冲击,父亲曾一度遭到流放。
1921年,他的父母携两个妹妹流亡国外,他则一直留居国内,在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图书馆供职,并从事文学创作。1923年,帕斯捷尔纳克和家人一起在柏林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了莫斯科。
1922年至1932年,迎来诗歌写作高峰;二十年代后期,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攻击,作品发表艰难,转而翻译许多西欧古典文学名著,诸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十四行诗、歌德的《浮士德》等,译文极为优美,别具文采,被认为是最好的俄文译本,在译界享有盛名。
1934年,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布哈林树为诗人的样板,取代马雅可夫斯基和别德内,但因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一年后又被逝世的马雅可夫斯基所取代。
大清洗运动中,帕斯捷尔纳克虽曾被关押、审讯但最终免遭镇压,因为他翻译的格鲁吉亚诗人的作品,得到斯大林的赞赏。
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奔赴奥勒尔战场采访和报道战事,写有战地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
1945年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使作协领导人加大压制力度。
1947年,受到苏联莎士比亚研究者斯米尔诺夫的横加挑剔,致使已经排版两卷莎翁译文无法出版;三月,作协书记苏尔科夫在《文化与生活》杂志发表《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指责他视野狭窄、内心空虚、孤芳自赏,未能反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旋律;潜心撰写《日瓦戈医生》。
1949年10月9日,情人伊文斯卡娅被作协诬告逮捕,受尽恫吓折磨,后被关入劳改营五年,此为作协阻止《日瓦戈医生》创作的狠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