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把芈姝的儿子“嬴荡”称作“赵荡”,那些yin/ying不分的人们就不会觉得“嬴荡”听起来怪怪的啦。秦王给他取名"荡"定是希望他勇武坦荡,有壮秦国威,荡平中原之意。
顺便说一句,秦统一以前第一人称不论贵贱都可以自称朕。大伙看到芈月“朕有喜了”的表情包,也不要惊讶,那不是说芈月称帝了,而是当时谁都可以喊一声:“朕知道了”,因为直到秦始皇才将“朕”定为皇帝的专称。
按照姓、氏分开的原则,孔子的姓氏倒也值得玩味了。孔子出身没落贵族,是殷商遗民的后裔。舜帝赐商族姓“子”,按规矩孔子其实是“子姓孔氏”,那么问题来了,孔子不姓“孔,反倒是姓“子”了。
不过由于秦末战乱导致贵族没落,社会阶层大变动,到秦汉以后姓、氏逐步合而不分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也没有深究,为我们后人背这些历史常识省掉了麻烦。
最初姓、氏是部落或集体的代称,后来人们发现使用“个人名字”的方便,取名、取字就逐渐通行起来。男女成年的时候可以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供他人称呼,以显得尊重。
一般称同辈和长辈都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名、字相互联系,意思相近、相反或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唐寅字伯虎等。
直到民国以后,名、字的分隔才慢慢取消,人们只取名不取字了,姓、氏、名、字演变成了现在的姓名。
先秦时代贵族才有氏,平民男子只能在人名前加上职业,如庖丁、医和、匠石就是指名叫丁的厨子、名叫和的医生、名叫石的匠人。
女子称姓又怎么区分不同的身份呢?于是加上前缀后缀进行区分:
一是加前缀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像《芈月传》中和芈月一起陪嫁的孟昭氏,嫁到燕国的秦公主孟嬴,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孟姜女,都是这么排行的;
二是加上封地、谥号作为前缀,像从魏国娶的公主叫魏姬、文王娶的嬴姓公主叫文嬴等;
三是加上氏、女、母、妪等后缀表示大概年龄身份,像商女、孟母、赵妪等。可见古代女子地位之低,在史书等记录中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男人或夫家的附庸。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