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上天送给元朝的一代名相

2025-01-13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9


无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

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道德极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之词。史上获此殊荣者并不多,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非汉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

这个姓一看就是契丹贵族的姓,在我的记忆中,只有辽代皇室才有这姓,而外戚一般姓萧。如萧燕燕一般。一个外族人士能荣获这样高的谥号,在中国数以千计的“相”级人物中,位置如此地显赫,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出身契丹贵族,早年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以儒家治国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达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达十四年之久。他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死后赠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其实,按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耶律楚材显然是不具备正统理念下,作为一个士人所应有之气节的。他不但属贰臣,还是叁臣。他以辽人而仕金朝,再以金臣降元朝;而和他同时代的中国第一英烈文天祥文大人,自“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后,那向南深深地最后一的拜,引颈受戮,赢得后世多少人挥泪。

而反观这耶律楚材,他似乎完全地没有“民族气节”的概念,用白话说就是“数典忘祖”,但他没有汉族士大夫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偏见。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华夷之分和华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华夷一统,共享太平。他以其自身的才学和理念,感染了以杀戮为事的成吉思汗,以至于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继承人窝阔台,说耶律楚材这个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必须委以重任。

耶律楚材的汉学家渊很是深厚,他父亲之所以给他起这个名字,不知道是有先知先觉还是偶然的巧合,同他后来的际遇倒很契合。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个“楚材晋用”的典故,在本国不被重用,就去别国发展。从这点来看,他老爹还真神了。

想当年,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刀锋过处,人迹全无。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是落后的,他们只相信快马利刃,崇尚征伐。面对攻下的一个个城池,众多的黎民百姓,他们根本不考虑如何的统治和管理,往往是以屠城的方式来解决,其野蛮性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

在《元史·耶律楚材传》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等人屠城、减少战争破坏、保护黎民百姓的事实。比如,他在随窝阔台渡河南征,攻取开封时,元将速不台为了报复金人的抵抗,准备屠戮开封城。他紧急进谏,说服了窝阔台,避免了元军屠城,从而保护了147万百姓免遭杀戮。

蒙古人过惯了幕天席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娴于畜牧,疏于农业,不知道稼穑之重要,近臣别迭等甚至主张:“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好可怕,这等于说他们要将征服后的大宋王朝所属之地,变成牧场,来给他们放牛放羊。作为在草原生活的游牧民族,

其实这种想法是来自于成吉思汗,他思考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大草原给他带来了活力。因为草原上水草丰美,动物很多,这样成吉思汗在征战的时候,就不用自己带更多的行军粮食。更主要的是,大草原上非常便于蒙古骑兵作战。

基于这种想法,成吉思汗就有了这样的潜意识,征服一块土地后,就把这里变成大草原、杀光那里的土著居民。

这矛盾的中心实际上是“胡化”与“汉化”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历史的退步危险已有端倪。幸好这时的耶律楚材以其智慧与能力,引导统治者看到了汉文明的优越,反对改汉地为牧场;他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增加了元帝国的收入;并谏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王国维曾说:“蒙古入主中夏,武人专横,其君臣又绝不知有治民之术,若此时无文正人之类,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幸好,上天给元人送来了超一流的贤相,在耶律楚材任中书令,也就是相当于宰相开始,便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各项规章制度有了可循之规。

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

他保护农业,实行完善的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对涂炭生命,以保护百姓为天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使元统治阶层逐步地接受汉文化思想。

他的努力,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

但遗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许多建议和构想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实施,受到了贵族的阻挠和破坏。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具体情况及民族性是分不开的,统治者有心敛财兴武、无心安抚百姓,百姓在兵荒马乱中也无心生产而疲于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为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用。

即使是在元朝灭亡之后,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贵族们,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仍然不自觉地遵循了汉制中的若干原则。虽然蒙古的汉化很浅,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创业功勋可谓难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壮志亦难酬。

耶律楚材乃一代英才,他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

他的诗也写得很好,传世有《湛然居士文集》。我比较喜欢的是他这首《过沁园有感》。诗云: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诗中怀念沁园昔日的美景,经战乱,而今芳迹难觅,一片破败,四处残垣断壁,只有昔时的月亮仍然多情照着沁园,照着路过沁园的行人。诗人对战争给社会带来损害,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耶律楚材久居枢要,但他廉洁奉公,不搞裙带之风。《元史·耶律楚材传》曾记载过他有言:“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他死后有人中伤天下贡赋,半入其家。朝廷派人检查,其家只有一些古琴、字画以及遗文数千卷,其清操可见一斑。

耶律楚材于55岁上病逝,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政治家,史载大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 

史学大家白寿彝对他曾评价说:“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中国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学者。就他的政治活动而言,在窝阔台时期,他主持大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使蒙古游牧贵族在适应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以自己积极的活动促使大蒙古国居庸关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联系在一起了。他的事业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后来又在忽必烈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耶律楚材的活动是适应着当时的历史趋势的,因而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关话题  #元朝  #耶律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