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朝末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当时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一般思考这些问题都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考虑:
1.经济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使社会风尚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直接冲击了儒学“重义轻利”的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义利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者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程朱理学丧失活力,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根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政治原因:明朝时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走向极端并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封建制度衰落,政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当时的背景是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专制制度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首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3.思想原因: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反传统、反教条
明初开始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抄定解放,开始反对封建专制,到了明中后期西方的文艺复袭兴思想传到中国,像徐光启这样的开明人士就开始在中国传达资本主义思想.
到了清朝这百种西学东渐的趋势加强,人们的思想自然更加的追求民主,反对专制.在这其中顾炎武等人就是代表.而清朝后期的战争也给中国带来了这种思想,并加速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度.
明初开始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6],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21],也有学者指出逾亿[22],也有晚明人口近两亿的说法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
明朝末年之所以没能形成反封建的社会思想,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原因,一个是政治原因。
从经济上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明朝时虽然已经诞生了资产阶级萌芽,但是由于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自然经济依然占着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
从政治上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士绅阶级,在他们的影响下,任何会导致大明王朝体制崩溃的思想都会被清除。
另外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大明王朝丧失了吸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条件,在这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明朝没能形成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潮流。
(一)地主阶级把握朝政
和宋朝一样,明朝的官僚体制的构成人员大多都是以文官为主的士人阶级,明朝初期,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永乐年间,由于朝政繁忙,明成祖设立了“内阁”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至此大明王朝成熟而又庞大的政治集团就此形成,在这一集团中“内阁”与六部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各文官集团之间利益交杂,党政不断,皇帝为了制衡大臣们的权利,设置了弹劾机制,这一机制严重束缚了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转,当时一项政策是否能实施,通常要在各个集团之间进行漫长的审核。因此明朝时期的政治决策严重缺乏效率。
当时的朝廷大臣,尤其是把握朝政命脉的内阁大臣,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因此他们在执政过程中必然会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反封建思想很难传播开来。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洪武四年,颁布了“禁海令”,规定渔民不得随意出海,洪武七年,撤销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的市舶司。这一政策除了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外,还严重影响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
明朝末年西方国家早已经进行了“文艺复兴”,并爆发了“思想启蒙”运动,。“闭关锁国”使西方先进的文化没能进入中国,甚至加重了当时本国百姓的保守思想,使百姓们依然满足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西方技术的传播,使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官僚体制的腐败
明朝末年,统治阶级严重腐败,当时的官僚为了扩大自身权益,在地方管理时往往会增加额外的税费,而统治者对于这一现象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把控管理。
随着这种现象的普遍发生,民间财富被吸纳到了封建官僚群体当中,而这一群体却不直接进行商业生产,这导致明朝时期刚刚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由于缺乏思想阶级,明朝末年也就没有诞生反封建思想体系。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明朝时期,农民是社会的底层,他们往往无法读书识字,只能接受上层统治者的压迫。在当时的社会中,参加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封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农民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当中,导致农民很少与外界产生联系,因此当时的整个农民阶级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越严重,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了流民、强盗。在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了“圈地运动”,当时英国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这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
不过明朝和英国并不相同,明朝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权益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国民造反,以及从百姓身上抽取利益维护封建统治。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选择抗争之后,大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运转,往往会加大对其余百姓的压榨。
在流民以及政府的双重压迫下工商业彻底崩溃,缺乏了抢夺的目标,流民集团发起了农民起义,社会陷入动荡之中。但是这些农民起义运动也不是以反封建为目标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取代大明王朝形成新的封建王朝。
(2)民营工商业者的弱小
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主要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业,官营手工业借助统治阶级垄断了冶铁、煮盐等收入极其丰厚的行业,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主要为了维持统治集团的需求。民营手工业在南方沿海地区有着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在明朝后期,随着封建行政集团的腐败官营手工业效率递减。于是过去官营工商业的生产成本被分配到了民营工商业身上,沉重的生产负担严重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很多民营工商业者因为压迫而破产,渐渐的民营工商业者纷纷退出了市场。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王朝一直以来都实施着“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中后期,虽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没有被改变。
在《旧唐书》中曾记载,“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由此可见封建王朝对于商业的抑制。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封建王朝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他们的统治需要农民阶级的支持,而工商业者的崛起必然会危害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因此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选择打压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期,西方已经发展出了资本主义,明朝中期也发展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规模极小,力量极其薄弱。甚至有部分掌握在官僚阶级手中,官僚阶级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这些人存在阶级局限性,往往会把资本投资在购买土地、建造房屋等事情上。到最后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成长起来。
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传播,需要积极支持,而经济的壮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并没有形成反封建思潮。
(二)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制度的载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延续了2000多年,极其顽固。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时期,由王阳明所创建的“心学”发展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追求思想解放的学说,明朝时期这一思想在统治集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思想并没有在社会中流传开来。
这是因为在封建统治中,政府往往会采取对民间的“愚化”政策,在统治者看来,没有思想的百姓更容易被统治,这也就意味着明朝时期民间几乎不可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并且当时的士人阶级并没有将“心学”很好的应用在朝政和生产中,他们将这样一个先进的思想用到了朝政纷争当中,渐渐的“心学”失去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明朝时期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潮流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当然明政府在执政时也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告诉我们思想潮流的传播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