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衰败那么快
2024-10-3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786
明朝的崇祯皇帝也异常勤政,自己带头,强迫大臣们跟着一起加班,最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而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能控制朝政,有效治理了黄河水患,打赢了三大征。再看清朝,出于少数民族骨子里面的不自信(不带民族歧视哦)和危机感,大清国的皇帝都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个人享乐方面也比较克制(慈禧除外),比如,道光皇帝给皇后做40寿辰,破例请客~吃炸酱面。清朝皇帝和妃子不能共寝,时辰一到,太监就在窗外高声提醒反复催促:“请注意龙体”(某种程度上看,妃子就是交配工具,皇帝是育种工具)。云雨之后,必须送到另一间屋子睡觉。
素以风流著称的乾隆皇帝后宫也只有妃嫔29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皇贵妃5位,贵妃5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离大家眼中的“佳丽三千”差了好几位数哦。
第一、从制度层面上看,清朝是中国中央集权的顶峰,“朕即朝廷”,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因为,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发出命令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地位高,但无实权。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所以,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还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儿,尤其像雍正这种勤劳的皇帝,有时候朱批写的比奏折都长,想想就累得慌。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近现代政治活动时期,已经有了专业的政党和政客,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也已经成熟。为赢得选举胜利,各政党都全力以赴,决定并提出本党候选人,制定竞选纲领,筹集竞选经费,利用传媒和各种公共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宣传鼓动,进行民意测验,千方百计吸引广大选民的注意和支持,并力图通过控制和操纵以保证本党候选人进入议会和政府,极大的推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反观大清国,继承人和独裁者都是天生的,论血统。竞争也只是“九子夺嫡”这类型的,而且到了后面的4个皇帝,基本连“夺嫡”活动都没法开展了,连竞争对手都凑不齐。没有竞争,只有极端的独裁,落后的政体必然导致亡国。比如晚晴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只学习器物,不学制度。
第二、这是农业文明对抗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闭关锁国政策让清朝统治者既没能力认识自己,也没眼界学习他人。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都是争着进贡的份儿。把西方人称作“夷人”,“红夷大炮”也因此得名,直到200年后,在认识到众列强的真实实力后,又将其称作“洋人”。
第三、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较晚,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国家面临灭亡,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普遍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反清复明不算,之后的孙中山的驱逐鞑虏也过于偏颇),也没有国际领土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国家的概念,包括中国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并未出现当今的含义。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不少汉人以为是反清复明了,或者认为“共和国”就是像“大清”、“大明”一样,只是另一个王朝的称号,领导人上台执政就是“做龙庭”。
统治者个人再聪慧勤奋,用的却是一个严重落伍,千疮百孔的体制,领导和监视控制的是上亿的“愚民”。
所以,皇帝个人的修养很难带的起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皇帝勤奋未必国家就昌盛,逆历史的潮流和社会演进的勤奋只会加剧王朝的分崩离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成立,那么:很多人每天都注重养生,为什么还是不能长生不老呢?
这个设问的意思,“静夜史”想说明的是:任何王朝都有兴衰,时间或长或短,皇帝勤政只能一定程度上延长这个王朝的享国时间。但是,绝对不会让这个王朝长生不老。
因为,很多历史规律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不行!
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必然事件,即使祥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会走向灭亡!
所以,这和清朝皇帝的勤政,真的关系不大!
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勤政呢?“静夜史”认为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专制集权”!
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在清朝走向了顶峰,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于1729年正式出兵。为防止泄密,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这是军机处的由来。
军机处的设置打破了明朝以来的内阁制度,起到了架空内阁的作用。此举使得皇帝的权力空间加强,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1737年11月,乾隆再次设置军机处,进而成为清朝定制。
因为是皇帝的秘书处,因此军机处在收权后,大小事物都要经过皇帝的亲自裁决。
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
加上皇帝天生的猜忌心理,更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外人,所以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一人处理,所以皇帝成为天底下最忙的人。
这就是清朝皇帝个个勤政的真相,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只能劳烦皇帝亲自处理,雍正皇帝在位13年,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过生日,全年无休,这是相当可怕的。
不得不说,相比于明朝皇帝的懒,清朝皇帝确实很勤奋,这有利于高效处理军国大事,不至于延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但是,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对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近亲结婚的影响,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国家衰落也就更快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是由于清朝皇帝的个个勤政,才导致了清朝在乾隆之后的迅速衰落!以至于亡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大多数清朝皇帝的勤政,未必等于清朝可以长期生存。关于它的灭亡,当然和一个生活极度奢侈的女人有关,她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皇宫的奢靡之风本来就由来已久,到了晚清的慈禧太后这里,她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尤其奢靡堂皇。
仅以慈禧的饮食为例,就可以说明问题。
慈禧太后的用膳与皇帝一个级别,御膳房本来就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厨工,因为慈禧的爱好,又从各地采办“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全国最好的名菜名点,供帝后享用。
慈禧当政时,御膳房为她准备了各式菜肴、点心。每日两顿正餐,按规定要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所以平常总在40至50碗左右。
慈禧曾乘火车去奉天,临时御膳房就占据4节车厢,其中1节车厢单独装着50座炉灶,每灶负责做两种菜,共用厨师100名。每餐备正菜100种、糕点水果糖食干果100种。用餐时,慈禧一个人坐着独享,有时命身边女官裕德龄等陪她同吃,裕德龄等人就站着陪吃。如此多的菜,除了靠近脸前的几种,其余菜肴慈禧很少动,每餐经她尝过的菜至多不过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毕,便一齐撤下。这些菜或扔掉,或由女官、宫女和高级太监取食,其中绝大多数菜品完整如初,像供祖撤下来的祭菜一般。
女官裕德龄曾在《清宫二年记》中记录:“慈禧对于饮食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吃几筷子最精美可口的鸭皮。
慈禧过六十岁生日时,单置办金银首饰等必备品,就花费上百万两银子。太后一个生日办下来,得花1000万两。当时中国和日本海战打得如火如荼,日本已打到旅顺,慈禧还在宫中纸醉金迷、铺张浪费得大过生日。
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国家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加上慈禧作为国家的掌控者,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这样的大清朝,一步步走向没落,一点儿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