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宣之治简介
2024-10-3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22
孝宣之治,又称为孝宣中兴,是前汉宣帝刘询开创的盛世,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谓之为“孝宣之治” ,西汉进入极盛期。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
孝宣之治简介
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为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8年1月10日在位。为汉武帝刘彻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之孙,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询家人蒙难,襁褓中的刘询因而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八岁,次年改元本始。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刘询开始亲政,着重于整顿吏治、选贤任能,贤相循吏辈出,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刘询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屡次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选贤任能并鼓励贤士匡正自已的错误,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对于长辈亲属病逝的男丁要求减免徭役以此尽孝道 ,时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及时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且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赞谒称藩臣使边塞不受侵扰,自此“郅支单于远遁,匈奴遂定。”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反叛,汉宣帝征集兵马,四月,派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讨伐西羌。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西羌降服,设置金城安置归顺的羌人。神爵二年(前60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大破车师迎降匈奴日逐王,并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纳入版图,汉廷诏令得以颁行于西域。在汉宣帝治理下,很快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的盛世局面,将西汉国力推向极盛,《汉书》赞曰:“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故谓之为“孝宣之治”,又被称为”孝宣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