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判
《白虎通义》继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简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到太始,再到太素,经过这三个阶段才形成天地。单看此段文字,天与地都是物质的实体,但纵观《白虎通义》的整个思想,这种自然物质之天又是从属于道德之天的,,如天地运行的规律,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关系,都不由其自身规律所决定,而是由伦理道德关系和目的决定的,最终它是从属于一种神灵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观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无类比附的手法,将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
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照它看来,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样,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犹如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它还将太阳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和神化君主的权威。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君主之于臣民,犹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卫的太阳。《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曾说: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白虎通义》进一步阐述此理论:臣有功归于君,何法?法归月于日也。月亮本身不发光,它的光源于太阳的照耀,照此而推论,臣有功归于君则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概念阴阳五行说,曾被董仲舒利用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白虎通义》进一步发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阴阳五行说为皇权至上的中央专制集权制服务。它特别突出和发挥了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列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赖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这一解释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关于五行土居中央的观点,它将金木水火土明确划分出等级尊卑贵贱,并以此来比附社会,将封建等级制度自然化,从而神化君权,巩固封建统治。
《白虎通义》的认识论是依附于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之上的。它所要认识的,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是由天所决定的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道由谁来发现和传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圣人: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由圣人发现,与天有密切联系的道,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中的道,即封建统治秩序、伦理纲常。
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六纪是《白虎通义》的主要内容。它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从三纲出发,它进一步提出三纲之纪,即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三纲六纪与自然法则是相通的: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具体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由于封建伦理关系取诸阴阳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绝对的。君权、族权、夫权、神权束缚人民的四条绳索亦以皇帝钦定的形式而成为法典,成为完整的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在强调臣绝对服从君的主调之下,《白虎通义》还在《五行》中提出臣对无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当然,这一思想并未超出董仲舒的改制思想。
《白虎通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条目汇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有些条目还并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如王者不臣条、王霸条等,对有关解释都存而不决,以供人们参考。